依據Hutchens(1998)的著作,茲介紹故事重點如下:
「狼吃羊,天經地義,長久如此,今後亦將持續如此」,這是所有羊所公認的事實。有一群羊住在一牧草茂盛的牧場,像是生長在人間天堂一樣。但它們卻飽受被狼吃掉的恐懼,偶而隔天睡覺起來,就會有羊隻不見了,因此乃圍了一片長籬,以防止狼侵入牧場。但是效果並不大,狼(仍越過圍籬?)偷羊吃。雖然如此,羊群的數量仍愈來愈多。面對這種不確定性高,羊偶而會不見的現象,雖令羊隻傷心,但卻是羊預期中的事,羊認為「本來就是如此」(This was the way it had always been.)(p. 13)。
有一隻名為Otto的羊,對羊群忍讓於狼的偷襲,感到傷心。它常站在小山丘上說:「I have a dream …」(p. 17),希望有那麼一天,羊不要再丟掉了,其他羊認為「這真是可笑」,「請不要忘了祖先的話」(註:似乎不容質疑)「狼會來,就像太陽每天將升起一樣」(The wolf will come, just as the sun will rise)(p. 17)。另一隻羊則說:「事實上,我們應該被稱讚的,因為在狼的威脅下,你看,我們竟然仍成長得如此好,看看我們所增加的數量。」這使得Otto更傷心,排除眾議地說:「只要狼仍出現,我們的數量並不能代表什麼,我們自我安慰地說我們是強壯的,所以不需要去面對我們的弱點。」接著Otto又說:「我們總是認為『狼無法制止』,但是我們怎麼知道這是真的呢?」
另一隻羊Curly說:「這是真的,為什麼呢?因為儘管我們所圍的圍籬存在,但是狼仍不被阻絕,圍籬剛開始確實發揮一點效用,但是不久之後,狼就『學會』了跳過籬。」「狼學得很快。」Otto說:「那我們必須學得比狼還快。」
又另外的一隻羊認為羊群已經在學習了,例如有些羊可以用嘴拔其腳掌的刺、用手抓洞、用鼻子堆石頭成堆等。Otto認為這是好的開始,但是我們必須分享彼此的技巧,為了生存,我們需要不同種類的學習。
另一羊建議晚上睡覺時圍成一個圓圈,而不要分散睡覺。以免狼隻有機可乘。但是另一隻小聲說:「這根本沒有解決到問題的核心…」,但是顯然聲音太少了,而且羊對於圍在一起睡的「解決方法」太興奮了,故聽不見這隻膽怯小羊所說的一切。大家決定晚上睡在一起成為一個圈圈,並且心想:「『學習』真的是蠻不錯的觀念。」
對其他羊自滿於這種急就章式的學習方式,Otto覺得有些受挫折,但亦有些許欣慰了,因為至少羊群已團結在一起了,他決定替大家守夜。那晚夜黑,羊一起睡,新月高掛天上,一夜好眠,但是隔天Otto不見了。大家極為沮喪,「Otto 是個好人」,「它給了我們願景,想到好未來」大家七嘴八舌地說著。另一隻會堆石頭的羊,靜靜地用嘴巴堆石頭,但終究還是太過傷心,爆發出來,罵說這都是狼的錯,狼太聰明了,我們根本擋不住,「要是能沒有狼,那該多好。」「要是圍籬能夠高一些就好了。」在一陣沮喪、悲痛聲中,一羊說靜靜地說:「為什麼狼有時後會來,但有時就不來呢?」(雖然小聲,但是總算有人聽到了)大家看著它,有些疑惑,「要是狼那麼聰明,它們大可以天天跳過,天天吃羊阿!」大家更疑惑了。但是,這好像說,狼沒有想像中那麼聰明,一定有某些事物(至少在某些時候)可以阻止狼群。
「你在說什麼?」有羊說。我在說與 Otto曾經說過的話,我們必須學習,而且必須一起努力學習,學得再快些,雖然我們已在學習了,但這只是開始而已,因為「狼偶而來吃羊」,這個結果仍然一樣。問題雖好,但大家都沒有答案。
我們不能只是改變做事的方法而已,我們必須擴展我們的願景,看到未來,學習如何不一樣地學習,但是要如何呢?有羊說,我們必須記住三件事,一是記著Otto「免於被狼侵犯」的願景,並且學習如何達成它。二是考慮狼真的那麼聰明嗎?三是為了制止狼,我們必須多方面蒐集有關狼的訊息,並相互分享之,甚至相互教導。
部份羊發現在夏季,河裡水比較少時,狼來的機會比較多,一些人亦同意「狼只有偶而來」這樣的觀察。當大家聚在一起討論,分享「資訊」時,大家相當興奮,因為從來沒有這麼多隻羊聚在一起如此合作過,有一羊甚至建議算算看有幾隻羊,「一隻羊、兩隻羊、三隻羊….」算到睡著了(原來羊數羊仍然具有催眠的效果)。「為了紀念 Otto,我們的目標是100%沒有狼的侵犯,我們一起分享資訊吧。」「Wolves真的可以跳過圍籬嗎?」「雨多時狼來少,雨少時狼則多。」大家七嘴八舌說著。
此時Curly突然跳起來,說:「跟我走。」大家不知它在幹嘛,但仍跟著走,到了河邊,發現穿過河流的圍籬下端有一小撮羊毛,「之前我來時發現,但是我不知到為何如此,現在我知道了,原來狼不是越過圍籬的,而是在雨季之後,河流水比較少時,從乾凅的河床,穿越圍籬而進入的」「原來狼不會游泳」「狼可能沒有那麼聰明。」
問題是,我們無法控制雨量啊。另一羊說,雖然我們無法控制雨量,但是我們可以控制水量啊。於是會挖洞的挖洞,會推石頭的堆石頭,甚至有人說「別光看,一起來幫忙吧。」大家齊力圍出了一個水壩,會拔刺的羊則替其他羊拔刺,完成後大家竟不約而同地高興地跳起來。從此以後,羊群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,永遠永遠。
但是,圍籬外的狼已生疏地拿起鋸子,在「學習」以前不曾想過的方式,要來破壞圍籬,抓羊吃。「學習羊群」有可能造就出「學習狼群」。
所獲得的啟示
故事至此結束,筆者所獲得的啟示包括:
一、 「學校老師沒有在學習」,這樣的說法並不正確
近年來老師參與在職進修、專業成長的機會並不算少,所以有人指稱學校老師沒有在學習,其實這是不正確的觀念。從學校組織的觀點而言,更重要的是有沒有讓老師的學習「機構化」,換句話說,個人所做的學習是否有機會轉化成為組織學習,這個問題對於學校問題的解決更具重要性,且更有意義。
故事中這一群羊個別的已學會堆土堆、挖洞、拔刺等技巧,但是卻從來很少有機會一起展現技能。技能分散開來時,所能發揮的功能有限,但是到了故事的最後,大家齊力地挖了一個水壩,替「羊組織」解決了大問題。這種個別學習替組織解決問題所代表的意義至少包括:(一)同心協力地展現技能;(二)共同為一項任務展現技能;(三)在展現技能時,彼此協助、協調、督導、甚至給予無形的壓力(故事中有些羊未動手,有的羊理由充分地向它們說:「別光看……。」),具有回饋作用。
二、 習以為常之規範的無「錯誤性」不像想像中那麼高
故事中「狼吃羊」、「狼學得很快」、「狼無法被制止」、或「羊小於狼」等根深蒂固、習以為常的基本假定常不被懷疑,認為他們是「無上律令」,接受就是了。一代傳一代,甚至成為歷史傳統,神聖不可侵犯。但是,從故事中的情節可以發現,某些規範並沒有像想像中那樣牢不可破,事實上是具有改變的可能性。狼吃羊的事實可能仍打不破,但是設法讓狼吃不到羊,應該具有討論的空間。
必須加以澄清的是,筆者這樣的說明並不代表筆者反對組織歷史傳統對組織的重要性,以及其所發揮的功用,筆者所要強調的是,組織的規範、價值、基本假定有可能是對的,但是他們應該沒有那麼神聖到不可質疑。
在區分組織學習的層次時,Argyris與Schon(1978)認為單環學習是比雙環學習來得難。在組織透過改變策略,就可以使錯誤檢測與錯誤校正發揮作用,那麼在這種固定的表現規範的架構框框之內運作,單環學習是足夠的。但是,涉及基本規範(例如狼無法被制止)的錯誤性之檢測時,雙環學習是需要的。
觀之學校組織情境,「沒有紙筆測驗無法真正測量出學生學習的成果」、「安靜坐好才能學習」、「沒有操場哪像學校」、或「學生怕輔導室」等等這些較被大家接受的想法都具有討論的空間,討論之後,有些觀念具有改變的可能,有些可能經過討論之後,使大家更具信心,所以更努力地達成。筆者想要強調的一點是,在真誠的溝通情境中,成員碰到可疑的現象,應該可以毫無疑慮地,「理直氣和地」提出看法,並可針對「習以為常」的規範加以交換意見,否則學校的進步空間會受到阻礙。
三、 「只會批評,沒有具體、建設性的解決意見」應適度地被許可
在組織中常被標記為「麻煩製造者」的人,通常都只會批評,或提出一些屬於「作夢型」的理想,但是,當請他們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法時,則常支支吾吾。這種人在一般組織中是不容易被接受的。尤其是當成員們正欣喜於所提出的「共識」、「絕佳方案」時,反面的意見是不容易被聽到,更不用說是被採納。故事中,當羊群正陶醉於「圍在一起睡覺」的解決方案時,小羊所提出「這根本沒有解決到問題的核心」的聲音就被忽視了。
學校組織中喜歡「作夢」的人亦不少,許多剛畢業的新老師,滿懷熱血,偶而會大放厥詞,例如提出「為什麼隔壁班的老師還在體罰學生?」「沒有體罰就無法教導學生了嗎?」類似的問題,因為這所學校大部份老師的「共識」是「不打不成器」,所以不一樣的說法不容易被接受;特別是,當問到沒有體罰如何管教傑傲不訓的學生,該位老師又提不出具體的方法,只能說多關心學生,請科任老師、輔導室、家長等一起努力時,更不容易被接受,幾次經驗之後,這位老師就被「社會化」了。
對於類似喜歡提出疑問,又能夠以「理直氣和」的方式,真實地提出所觀察到的日常實際,其作法應適度地被保護,否則,一些組織「習慣」是不容易改變的。
四、 成員彼此分享相關資訊相當重要
故事中的羊群對於狼如何進入羊群,透過資訊分享竟然可以找到原因,以及制止的方法,並加以實踐。三個臭皮匠都會勝過一個諸葛亮,更何況說學校是由一群受過專業訓練的教育工作者所組成,其經過分享資訊所發揮的力量一定不小。
學校老師針對教學、課程、教材、班級經營、親師合作、學生輔導、甚至學校行政、學校革新、組織再造等資訊加以分享,將有助於學校教育的進步。
五、 創造「代理」的機會
Argyris與Schon(1978)從行動理論的觀點指出,個人學習與組織學習差別的關鍵是代理的觀念。亦即個人是否成為組織學習的代理人,是組織能否進行學習的關鍵。故事中羊群在挖水壩時,展現所學的技術,是為了解決組織的問題,其所發揮的力量較大。如果我們仔細加以比對的話,我們可以發現這些羊所展現的技巧並無兩樣,同樣是挖洞、推土堆、拔刺而已,只是目的、時間等的不一樣,且具有代理的觀念。
成為組織學習的代理人在方向上主要有二,包括:一是廣泛瞭解成員的專長,善加運用,齊力解決組織問題:其二是以特定事務為對象,請部份組織成員事先具有「代理人」的身份,代替組織研究探索(是一種複雜的「學習」過程),若能加以分享,其效果更大。
六、 找到、提出、追求願景,相當重要
「學習羊群」故事中,Otto可以說是為羊群塑造未來的英雄,他不一定是正式的領導者,故事中亦沒有一位類似校長的「牧場場長」,但是願景確是糾集力量的關鍵。
若在十年前,當我們詢問學校成員說:「你們學校的願景是什麼」,大概召到白眼的機會會不少,但是今日擁有願景,且成員瞭解、接受的學校已漸在增加當中(雖然不如預期),所以定義、闡述、傳達、檢視學校願景,應是下一步學校革新之關鍵。各校的校長若願意的話,可以承擔願景塑造者的重要角色,但必須強調的是,這種身份不一定限制在校長身上。
七、 策略與努力同樣重要
解決問題除涉及願景、目的目標的正確性、可達成性之外,策略與努力是常被提起的兩個觀念。故事中,「圍成一個圓圈睡覺」是最開始羊群所採取制止狼吃羊的策略,所以策略既定,就必須所有的羊均遵守規定、集中在一起睡覺、儘量讓圓圈縮小、更圓一些等等,是在既定策略之下,羊群可以作的努力。結果Otto沒有遵守規定,守夜卻被吃了。可能是這樣,但是若是Otto也一起睡,羊就不回丟了嗎?其答案可能是不一定。
在學校的情境中,方案的失敗常被歸咎為是不夠努力,但是,若加以深思,有時後會發現,原來做事情的方向本來就錯了。例如加強親師合作,所採取的策略是說服家長配合學校的作息時間,盡量請假參加,結果參與的人少了,是因為老師說服家長所做的努力不夠嗎?值得深思。
筆者認為,推動任何方案,所採取的策略以及之後的努力同樣重要。二者都有可能是成功的關鍵,亦都可能是失敗的原由。
八、 持續地不滿足於現狀是重要的
學習羊群故事的最後是一群狼群在圍籬之外拿著電鋸,準備從以前不曾進入的地方---圍籬---進入羊群,可能這一群狼也經歷了成為學習狼群的步驟。所以持續地不滿足於現狀,是重要的。否則當狼群學會鉅掉圍籬時,羊群所遭受到的傷害可能更大。到時候那一個水壩就有可能成為罪魁禍首了。
學校是一個學習的地方,但是不是只有學生學習而已,成人亦必須學習。以往學校老師及行政人員並不是沒有在學習,只是他們所做的學習並沒有「機構化」,較無「代理」的機會,或者應該說代理的程度不高、具有代理機會的人僅是少數。未來教育改革、學校革新可以參考的方向是,善加發揮學校組織學習的功能。
參考書目
Argyris, C., & Schon, D.A. (1978). Organizational learning: A 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. Reading, MA: Addison-Wesley Publishing Compony.
Hutchens, D. (1998). Outlearning the wolves: Surviving and thriving in a learning organization. Waltham, MA: Pegasus Communication In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