緣起


2019年2月16日 星期六

隱藏的學校

純粹的事實如塵土般被遺忘,
而故事與夢則是真相的幽靈,
將永續流傳。
~尼爾.蓋曼(Neil Gaiman)當代英國奇幻作家
取自丹.米爾曼(Dan Millman)<隱藏的學校>緣起p.10

2019年1月25日 星期五

最cute的鳥鄰居~斑文鳥

小學時,有位同學喜歡養鳥,多數都是文鳥,潔白可愛,叫聲也悅耳動聽,這是最早接觸鳥的經驗。大學在台南讀書,因為有黑面琵鷺的國際知名度,拜訪四草和七股,感受到候鳥帶來對自然美麗的憧憬。因此,賞鳥變成是一項休閒,攝影變成另一項愛好。
居處拱北山下,環境優謐、草樹菁葱,是一處休閒運動兼具戶外賞鳥的好地方。早年聽說有人會到林區內尋找斑文鳥雛鳥,飼養販售,但我就是從未發現過斑文鳥巢穴,也未曾遇上盜鳥者,不過我相信這種盜鳥事件應該是真實的,因為斑文鳥確實是很可愛。
斑文鳥體型比麻雀稍小,身長約11公分,發出很輕柔的「啾、啾」聲音。全身褐色,尤以頭部褐色較深,嘴黑色,胸前有鱗狀斑紋。雌雄同型,幼鳥羽色較淡,胸前無鱗斑,隨年齡增長鱗斑會越來越明顯。不論體型、姿態、動作都是輕巧靈活、可愛動人。每年秋冬之際,家前的雜草出穗結子、鵝掌藤結果累累,總是會吸引一家族的斑文鳥前來取食。


2019年1月19日 星期六

鳥比花嬌~綠繡眼

記得當兵受訓期間,寢室外有好幾棵榕樹,不管是操課時或是休息時,總是有三五成群,全身青綠很小的小鳥,穿梭於枝椏樹葉間。有時躲進樹裡,有時跳出枝頭,模樣煞是可愛,因為沒有什麼繪圖天分,就只能用文字描述:比麻雀小,身上青綠色的羽毛卻比麻雀好看多了;眼睛周圍的那圈白色眼眶很特別,叫聲清脆簡短,嘰、嘰、嘰吚!。

下部隊遇到一位滿特別的中士副排,有一天晚上,他說手中握著一隻鳥,問我信不信,我當然是不信。五指攤開,還真的是一隻鳥,他說這是"青笛仔"。於是我問是怎麼來的,他說是抓來的,我當然又是不信,當場又再半小時內,手握一隻青笛仔來我面前炫耀。

青笛仔也就是綠繡眼,身體背面大致為黃綠色,有明顯白色眼圈,眼先有一道黑色帶,是綠繡眼一個重要的辨識特徵。喉部到上胸為黃色,下胸及腹部是污白色,脇部較灰。虹膜紅褐色,嘴喙黑色,腳鉛灰色。

生活在人類聚落附近的綠地環境,成群生活,性活潑而喧嘩,以小型昆蟲、花蜜、植物果實為食。體型小輕盈靈巧,能在枝葉和花叢間穿梭、駐足,以翻轉、擺盪、倒立等靈活的姿勢,仔細搜尋枝葉間的食物。

綠繡眼由於對人類較無畏懼,常生活在都市或是聚落林地,所以是一種很容易觀察的野鳥,住家及校園的灌叢間都能很容易發現,甚至都會在校園裡築巢繁殖。只是體型較小,不易搜尋,可以藉由鳴叫聲音來尋找綠繡眼蹤跡。

2019年1月18日 星期五

都市歌王~白頭翁

白頭翁因為黑色頭頂上那搓白色羽毛,所以被稱為白頭翁,並不是因為整顆頭都是白色的。身體背部大致是黃橄欖綠色,尾羽棕色外緣近黑色;身體下方接近白色,胸部及脇部淡褐色。嘴喙黑色,腳黑色。說不上漂亮,但也有幾分姿色,因為住家、校園及公園周圍環境都很容易發現,所以廣為週知。
白頭翁聲音嘹亮、悅耳多變,發出連續嘹亮「啾、啾、啾」聲,警戒時「嘰、嘰、嘰、嘰」急促用力鳴叫,繁殖期會發出類似「巧克力、巧克力」婉轉鳴聲。在萬籟俱寂的夏季清晨,鳴聲清脆迴盪,在都市、校園中特別悅耳順心,稱為都市歌王,也當之無愧。
白頭翁、麻雀、綠繡眼合稱都市三俠,因為三者都把都市當成牠們的棲息地,無論是成長、覓食、求偶、築巢繁衍後代,已習慣和人類生活在一起。家坐落在大山山邊,夏天清晨白頭翁的鳴叫聲,是喚醒美好一天的最大功臣。




2019年1月12日 星期六

永遠的鳥鄰居~厝角鳥仔

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三種鳥,第一就屬麻雀了。麻雀嘰嘰喳喳的叫聲,時常出現在童書、歌曲裡,鳥影更是在住家、學校附近不停地成群飛掠穿梭,甚至還伙同同伴利用竹籠,灑一些稻米作為誘餌,誘捕麻雀,不過沒有一次是成功的。第二種是鴿子,鴿子咕咕叫的聲音一樣是常出現在童書裡,鄰居屋頂上的鴿子屋,不時看見成群的鴿子飛出又飛進,更特別的是居民圍觀割鴿子脖子吸血,對於那個物資不豐的年代,讓人趨之若鶩。至於第三種的烏鴉,就純屬童書裡,那隻聰明填石喝水的烏鴉,親眼看到烏鴉也是到日本北海道後才一睹風采。
麻雀如稱厝角鳥仔,體形較小,體長僅14公分左右,體形短圓。麻雀雄雌同形同色,上體羽色為褐色、下體羽色較淡為灰白色;頭頂和後頸為栗色,面部白色,雙頰中央各自有一塊黑色色塊,相當顯目,嘴下喉部也是黑色。麻雀是雜食性鳥類,根據不同時間取食不同食物,春夏季節昆蟲活動頻繁,麻雀的主要食物是各種昆蟲,而秋冬季節,各種植物包括人工種植的作物結實,昆蟲活動逐漸減弱,麻雀的主要食物則為各種植物的種子、果實,尤以各種作物為主。
麻雀早已適應和人類一同生活,無論是食物,或是築巢的位置,都融入在我們生活周遭,我家屋簷瓦礫縫中,就是麻雀築巢繁殖的地方。所以,觀察鳥類自然生態可以從麻雀開始,鳴叫、覓食、沙浴、水浴、求偶、築巢、育雛,甚至是黃口小鳥,還會在你面前學飛。


2018年12月24日 星期一

小彎嘴畫眉

之前常會有白頭翁啄敲家裡窗戶上的玻璃,還邊啄邊叫,聲音清脆悅耳!最近卻換來另一種鳥,一樣是邊啄邊叫,叫聲不時悅耳、不時聒噪,嘹亮聲響!來了好幾次,這次終於可以用手機近距離的拍攝,是小彎嘴畫眉。小彎嘴畫眉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,也是台灣特有亞種,生活在低海拔地區的林木和灌叢地,這幾年卻出現在澎湖,顯然已經慢慢適應澎湖低海拔的海島環境,可見其對環境改變的適應能力很強。小彎嘴畫眉一般不做遠距離的飛行,至於為何漂洋過海,從台灣渡過台灣海峽到澎湖,比較有可能的還是人類的傑作吧!
天人湖附近周圍的林區,這些年來在林務局大力地整理,已是綠林成遍、樹種多樣,還不時看見松鼠穿梭林間,或許就是樹叢繁密,提供小彎嘴畫眉很好的棲息環境。小彎嘴畫眉喜歡在灌木叢或草叢中活動,所以通常只聞其聲,卻不見其身,這幾年在天人湖園區運動,都時常聽見鳴叫聲,卻無法目睹風采。最近卻出現在家前庭院,真可一飽眼福!









圓頂百年、精讚五德



100年歷經赤腳上學,到穿著舒適的球鞋上學,
100年歷經砂石路面,到現在平坦順暢的步道,
100年歷經走路上學,到坐著機車、汽車上學,
100年歷經簡易中餐,到三菜一湯豐盛的午餐,
100年歷經低矮擁擠,到寬敞舒坦的學習環境,
100年歷經黑板粉筆,到資訊媒體多元的教學,
100年歷經參萬陸仟伍佰個日子,累積許許多多人的青春和努力,
100年唯有不變的是:老師對學生的愛護、和學生對老師的尊敬。

「歷史沒有顏色,只有溫度」,這些歷經百年洗禮的照片和墨色紀錄,不僅僅是一個場景,更是這些微小場景背後宏達的校史景觀,及飽含溫度的師生情感紀錄。籌策五德國小百週年校慶這段時間,不斷的翻閱教育前輩們所留下的校史手稿,師長及校友們提供的黑白、彩色照片,彷彿回到那段創校後篳路襤褸、艱辛求學的歲月裡。然而不管是黑白或是彩色照片,張張都是師長們對學生滿滿的關愛與呵護,還有同學們活潑天真的笑容。
五德國小從日本時期創校,歷經二次戰亂和國民政府來台,學校從分校設立起,進而獨立成為公學校,再因就學率不佳降轉為分教場,其後又升格獨立,校運多舛,所幸先輩們櫛風沐雨、克勤克儉,奠定下五德百年基石。個人甚感榮幸,能接續前輩們所精心擘劃的校務發展及優良校風,和學校同仁們、歷年師長們、歷屆校友們,共同完成五德百週年校慶活動,一起做跨世紀的見證者。
歡迎校友回五德共敘溫情憶百年」,希望透過這次百週年校慶活動,讓五德國小歷年來的師長和校友們,相聚母校共敘溫情,一起回憶兒時在校的點點滴滴,將彼此再一次的連結起來,讓師生情誼能長長久久。同時也期許五德國小持續的努力與創新,發展自已的藍海策略,讓未來充滿無限希望與可能,為五德創造下一個百年。感謝一起回來母校和我們慶祝五德國小百週年生日的長官、師長、校友們,當然還有許多不方便回來的老前輩們。


2018年5月22日 星期二

百年樹英才 傳承一世紀



民國100年很榮幸回到家鄉望安鄉服務,擔任望安國小校長,同時也是我個人校長生涯的第一所學校。從小出生於望安鄉將軍澳,父親是將軍澳人、母親則是花宅人,在幼兒時期即舉家搬遷到馬公紅木埕,雖然沒有在將軍澳長大求學,但也自認為是個望安人,並以是望安人自許。
望安島位於澎湖南海海域的中心位置,相關的行政部門機關與教育單位,皆以望安島為中心,因此望安國小也成為南海第一所成立的小學。早年在清朝時期,望安島即是南海文風興盛之處,因此在日本統治時期,鄉民極力爭取在島上設置公學校,經過多方的努力,終於在100年前正式成立網垵公學校,擔負澎湖南海教育重任與先驅。
到望安國小服務,是個人第一次在本縣的離島學校服務,雖然生活上不如馬公的便利,但面對望安島上美麗的自然景色和濃厚的人文情感,讓我深深感覺回到家鄉服務的溫馨與幸福。在望安國小服務三年期間,每當工作疲累時,漫步在鬆軟且很有溫度的金黃沙灘上,疲倦感頓時消退,再看看眼前遼闊的大海,心情就舒坦許多。另外,難忘的還是鄉民們的人情味,和家長居民們在飯桌上杯觥交錯、閒話家常,在三年近一千個日子裡,增添許多歡樂與情感。
初到望安國小服務時,看見校舍規劃簡潔清幽、教師諄諄教誨、學生溫文有禮,深深感受到許多曾在望安國小服務師長們的用心與努力,讓望安國小維持百年來優良的校風。服務的第一年期間,令我印象深刻,更讓我深以作為望安國小校長為榮,是望小的扯鈴隊。扯鈴這項傳統民俗技藝,在前前任校長許玉真成立之今,已在望安國小深耕發展,高年級學生多數都能秀出精彩的扯鈴絕活。我們利用教育部補助城鄉交流經費,遠赴新北市秀山國小進行參訪交流之際,活動過程中臨時穿插到新北市清水國小,在學校廣場上做一場即興的表演,廣場旁擠滿觀賞的學生,甚至五樓的校舍走廊上也站滿學生。不過,我們望小的學生毫無怯場之姿,一樣是一場精彩的扯鈴表演,獲得的掌聲更響徹校園。我們離島小校的學生,一樣可以在都市大校中,展信我們望小學生的自信與勇氣。
個人在望安服務期間,正值本縣教育處鄭嘉薇處長推動教育111」標竿學校認證,於是我們也將這幾年的教學成果,推出「八罩翔鷗、悠遊島海」澎湖燕鷗特色課程。課程配合學校願景「培育充滿喜悅、健康、勇敢、自信的海洋之子,駕著希望之舟邁向光明璀璨的願景快樂出帆」,利用燕鷗為題材,規劃以環境教育議題為主軸的校本課程,讓學生能發展多元智能,增加學習的效能,豎立學校品牌形象,創新經營特色學校。另外,培育學生一生一專長」及輔導學生「一個都不少」,都是望安國小多年來持續經營與努力的成果。因此,我們在102學年度順利地通過本縣「教育111」標竿學校認證,同時也是本縣離島小學的第一所學校,我們可以在本縣推動認證的第一年就順利通過,這都歸功於望安國小歷屆的師長們,努力營造的優良校風。
望安是我的家鄉,也是綠蠵龜的家鄉、同時也是燕鷗的家鄉,而望安國小更是南海教育的起源,望安國小也就是南海各離島小學的母校、家鄉一樣。望安國小已在望安島上肩負百年教育的使命,未來更希望能再繼續扮演南海教育的重要地位,繼續延續下個教育百年。

五德國小小鐵人

103年6月16日早上,教育處鄭嘉薇處長及五德國小陳智賢校長,帶領五德國小16位畢業生,騎著單車從校門口出發,揭開五德國小小鐵人畢業活動序幕。這一次是五德國小首次舉辦小鐵人活動,畢業生需要先騎單車7公里,再下水划獨木舟3公里,最後上岸慢跑2公里,整個活動場域不論是路上和海上,皆是以學區為範圍,讓學生在畢業前夕,透過這三項技能:單車、獨木舟、跑步,再對社區做一次的巡禮。
由於這是澎湖縣首創獨木舟小鐵人的畢業活動,活動當天吸引多家媒體到場採訪報導,除了教育處鄭嘉薇處長全程參與,和畢業生共同完成小鐵人的挑戰,另外澎湖海洋公民基金會吳雙澤執行長,也極力支持學校舉辦這項深具意義的活動,和畢業生全程完成任務,此外,畢業生家長們也從旁協助給畢業生們,給予他們加油打氣。
五德小鐵人不只是給畢業生在畢業前的挑戰,同時也給學校一項新的任務和挑戰。我們突破學習空間、場域的限制,同時也需要突破活動前、中、後的各項環節與困難,所以,五德小鐵人也可以說是,學校教師同仁們和畢業生一起勇於面對未來的挑戰。

發展學校特色
小鐵人活動包含單車、獨木舟、跑步這三項技能,並在時間內完成。單車和跑步,對多數的學生來說並不是件難事,只要多練習就沒什麼問題,至於獨木舟就不一樣了。獨木舟是項海上休閒運動,除了需要有獨木舟、救生衣基本的設備,活動後的盥洗與設備清洗場所,這些都是要規劃妥當的,另外的海上操舟安全問題,更是不可忽視的一項重點,學生安全是教學活動成功的最重要前提。
五德國小位處馬公市市郊澎南地區,校址臨海,因此海洋生態保育是學校多年進行校外教學的主軸;學區井垵社區內的澎湖休閒工作坊,推廣風帆及獨木舟海上活動,更是學校一項很好的海上活動資源和助力。另外,學校多年來致力推動戶外教育活動,還有幾位對海上休閒運動熱心推廣的老師,在這地利人和的條件下,我們共同討論、規劃、設計這系列的畢業活動,這不但要讓畢業生留下一個難忘的回憶,更重要的是要驗證學生在畢業前的學習成果,並突顯出學校發展的特色。
由於第一屆小鐵人活動的成功,促進學校更有動力和信心持續推動小鐵人活動,於今年即將邁進第五屆,而這小鐵人活動儼然成為五德國小的學校特色。同時,小鐵人活動也觸發學校對獨木舟活動,規劃更加完整、多元的課程。從對獨木舟基本概念的瞭解,再對獨木舟所需裝備的認識與正確操作方法,以及實際在海上的體驗和操槳,讓學生學習操作獨木舟的正確技能。接著,在課程中搭配浮潛活動,指導學生學習正確的浮潛技能,在獨木舟航行到海上時,將獨木舟繫綁環繞成一大圈,學生就可以在圈內浮潛,觀察海洋生態。
另外,學校何健興主任特地到台北學習手造獨木舟技能,並將手造獨木舟融入校本的獨木舟課程,發展為學校獨特的手造獨木舟Maker課程,指導學生從1比10的縮小獨木舟開始做起,學生先個人從縮小獨木舟的實作,對獨木舟基本構造,以及造舟的流程更加瞭解,再全班合力共同創造一艘1比1實體大小的獨木舟,最後學校會配合每年的海洋日,舉辦學生手造的獨木舟下水儀式,同時也一起進行小鐵人活動。

提升學生海洋保育意識
澎湖四面環海,海洋和我們生活可說是息息相關,任何活動、產業、生活都和海洋密不可分割。然而,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,我們的生活視乎離海洋越來越生疏,尤其是我們孩童,有太多的聲光物質享受,以及垂手可得的資訊媒體,慢慢就和海洋疏遠,但更嚴重的是,無視海洋環境保育的重要性。
因此,學校希望透過獨木舟課程、及小鐵人活動,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可以接觸海洋、親近海洋、喜愛海洋;也就是運用獨木舟做為媒介,在海洋上活動、探索,從接觸、認識、喜愛,進而愛護海洋生態。有一次跟隨學生進行獨木舟浮潛課程,對於學生看見海洋生態的驚奇表情,足以證明這個課程活動,可以將海洋生態保育情懷深入學生心中。此外,也看見學生在海上操作獨木舟時,會順手將漂浮在海面上的寶特瓶撿回岸上,更是一個愛護海洋環境的具體行動。

鍛鍊學生心智上的成熟和勇氣
五德國小小鐵人活動標語:挑戰自我、永不放棄。這是學校舉辦小鐵人的另一核心價值。五德國小屬馬公市郊六班小校,家長的社經地位普遍不高,學生自我信心相對也不足。十二歲小學畢業,即將邁入另一個學習階段,學生身心發展也進入青春期另一重要階段。學校期盼畢業生完成小鐵人挑戰活動,包含活動前的訓練和準備,及活動當天的體力與毅力,展現學生已經做好準備,迎接新的學習成長階段。






2017年12月17日 星期日

最可愛的留鳥-小鷿鷈

澎湖的野鳥,最可愛的莫過於水塘上的小鷿鷈。輕巧圓滾的體型、迅速敏捷的潛水動作,讓注目的眼神不得不多停留在牠身上。小鷿鷈的體型不大,體長約26公分,因為體型小,又常在水面上漂游,也常被誤說是小水鴨,其實兩者差別很大,小水鴨的體長就有38公分,就比小鷿鷈多長了半個身體,小鷿鷈真的比小水鴨嬌小很多。
小鷿鷈的體型肥胖渾圓,水面上看到的體色大致是黑褐色和栗紅色。頭頂、後頸至背部羽色是黑褐色,臉頰以下到頸側是栗紅色,極為醒目。至於小鷿鷈的腹部是白色,但是小鷿鷈平常都是漂浮在水面上,腹部都在水面下不容易看到,唯有在繁殖期間,站立在巢位上時,才可以看到潔白的腹羽。小鷿鷈另一可愛之處是牠的眼睛,金黃的眼珠子,圓圓滾滾,中間再一點黑色的瞳孔,宛如一顆鈕扣。嘴巴黑色、細而尖,但是嘴巴可以張很大,大到可以容得下一條中型的魚。

小鷿鷈另一特徵即是,雙腳位於腹部的後端,接近尾部有利在水面上划水,腳上的瓣蹼構造,更助於在水面下潛水,所以小鷿鷈的潛水功夫特別厲害,當發現水面下的獵物,或是躲避敵人時,可以迅速潛入水中、潛泳,並在別處竄出水面,神出鬼沒。有時在狀況緊急來不及潛水時,會直接在水面上拍翅做短距離的奔跑,而通常不會飛離原地。小鷿鷈比較安於現實環境,很少遷移他處,因此在一處池塘湖泊所見的小鷿鷈家族,都可以說是這座水塘的主人家。

小鷿鷈主要的食物是以水面下的小魚和甲殼類為主,以及水生昆蟲、蝌蚪、軟體動物等,而停棲在水草枯枝上的蜻蜓,也是小鷿鷈的食物之一。小鷿鷈吃東西的時候,會調整食物入嘴的方向,通常都會以頭先入嘴,再順勢進入嘴裡。

小鷿鷈在澎湖是屬於留鳥,小面積的水塘,如天人湖、雙龍潭、雙湖園,大面積的水庫,如東衛水庫、興仁水庫、成功水庫,一年四季都可以發現牠的身影,數量不多,但都可以形成一個小家庭,所以,觀察小鷿鷈鳥類生態,有趣的莫過於是小鷿鷈的繁殖過程,從築巢、孵蛋、育雛,每個階段都有其獨特和有趣之處。

春、夏季是小鷿鷈主要的繁殖季,公母鳥找到伴侶後便開始共同建構巢位。開始會先找有固定的水草作為起家的支柱,再慢慢地到處叼回枯草枯葉,堆疊出一個淺漥盤狀的巢位,漂浮在水面上。近年來在戶外的觀察,發現巢位的材料五花八門,垃圾也越來越多,塑膠袋、塑膠繩、尼龍繩都成為小鷿鷈築巢的材料。交配下蛋後,並由公母鳥輪流孵蛋,蛋的大小長度約3公分,蛋的數量約4顆上下。孵蛋的同時,親鳥還會繼續叼回材料,再把巢位建構完整牢固,迎接新生命的誕生。親鳥輪流孵蛋時,常會發現其中一隻親鳥,座巢的時間較長,另一隻座巢的時間相對就較短,甚至有時還沒完成交班動作,就急得離開巢位。依動物常理推測,座巢時間較長的應該就是母鳥了。

親鳥護蛋過程是呵護備至,常會用嘴翻動蛋,維持整顆蛋的正常溫度;氣溫過熱時,會揮動短小的翅膀搧風趨熱,或是將全身沾溼回巢降溫,避免蛋過熱壞死。當親鳥孵蛋時,如果遇到人類或是天敵接近時,會迅速以嘴叼巢位內的枯葉枯草,將巢內的蛋掩蓋上,再快速的潛入水裡,避免敵人發現巢內的蛋。等待危機解除後,親鳥再潛水回巢位旁,划回巢位跳上,甩乾身上的水分,再將原先覆蓋在蛋上的枝葉移開,搖擺身體將腹部羽毛撐開蓬鬆,用全身把蛋護住,蹲坐巢上。如果天敵再來,同樣的戲碼再上演一次。

雛鳥孵化出來後,親鳥對幼鳥的關愛更是無微不至、極致呵護。親鳥常把幼鳥背負在背上,或是雙翼間,以防幼鳥受到攻擊或傷害。親鳥對幼鳥除了餵食和照顧外,不時還會出現管教的動作,用嘴啄啄幼鳥以示親鳥的威嚴,親鳥和幼鳥彼此間互動的畫面,溫馨又有趣。繁殖過程順利的話,就有四隻幼鳥,所以親鳥餵食的時候,就會出現幼鳥爭相搶食,當親鳥覓食回來時,機靈的幼鳥會先發出聲音呼喚親鳥,等親鳥竄出水面後,即刻划向親鳥搶食。

親鳥不再身邊時,幼鳥多數的時間會躲藏在水邊的草叢間,由於幼鳥羽色是灰褐色,有很好的保護色,只要靜止不動,就不容易被敵人發現。















小鷿鷈基本資料

體長:L26cm
學名: Tachybaptus rufiollis
英名: Little Grebe
類別: 普遍留鳥

型態特徵: 體型肥胖渾圓, 眼黃色, 嘴黑色而先端及基部為乳黃色, 嘴型細而尖。 雌雄羽色相似, 不易辨識, 但夏羽和冬羽有差異, 原則上夏羽較冬羽鮮豔。 夏羽時, 頭頂、 後頸至背部黑褐色,看似戴著一頂瓜皮帽, 腹部色澤較淡, 頰至頸側為栗紅色, 極為醒目。 冬羽體背轉暗褐色,腹部淡褐色, 頰、 頸顏色也變淡。 小鷿鷈的雙腳位於腹部後端, 接近尾部以利划水; 四趾扁平, 前三趾的趾間有瓣蹼, 像似穿著蛙鞋的大腳丫, 可加快划水速度。 擅長潛泳, 因此翅膀退化為短小。
鵜 攝影/陳鴻賢
生態習性: 單獨或小群生活於湖泊、 水塘及沼澤, 潛水覓食, 以水中魚、 蝦為食, 偶而會以水面上的昆蟲為食(例如蜻蜓) 。 性機警, 受到驚擾時,即迅速潛入水中避難, 近距離受干擾時, 則會急速踏水奔跑, 但甚少起飛。 鳴叫聲連續而嘹喨, 發出似「喀哩哩哩」 或「ㄍ ㄧ、 ㄍ ㄧ」 的叫聲。

野外觀察: 小鷿鷈算是雙湖園的主人, 常年皆能發現, 也會在此繁殖後代, 繁殖季節很長, 橫跨春、夏、 秋季。 繁殖季時可以觀賞到親鳥帶著幼鳥在湖面上游水, 顯得溫馨動人。 小鷿鷈在澎湖的數量雖不多, 但在各水庫、 大的水塘都很容易發現。

小 鷿 鷈常會被誤以 為是小 水鴨 , 但兩者是屬不同 科別。 辨識方式是:
1 .小 水鴨 比小 鷿 鷈大, 小 鷿 鷈身 長26公分, 小水鴨為38公分。
2.小鷿鷈栗紅色的頰頸相當醒目 。
3.小 水鴨 的 嘴較寬 、 扁 平, 小鷿鷈嘴細尖;小水鴨 雙腳位於腹部下方,小鷿 鷈位於腹部後端,走路模樣相差很多。